“你生气的时候,我觉得你不爱我”|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感动很多人9
发表时间:2021-01-09 10:33作者:心师心理学 “你生气的时候,我觉得你不爱我”|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感动很多人 前几天,我的孩子给我妻子写了2021年的**封信。 信中内容是: “妈妈,我虽然很爱你,可是你生气的时候我觉得你不爱我。其实,我还是很爱你的,我爱你妈妈。你对我生气的时候我很害怕,爱你” 我大致看了一下,孩子这封短短的信里,出现了4个“我爱你”。 终于体会到,孩子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情绪。 一个怎样的孩子,才经常对父母表达爱呢? 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 因为她内心已经获得了爱和理解,满满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才对身边的人充满友善和天真。她不用再讨好或生气来要求父母,以消解不被满足的需求。 这样的孩子乐观自信、不断进步,背后离不开共同成长,学会爱的父母。 诚然,我们是**次做父母,孩子也是**次当孩子,本质上,我们和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好的亲子关系,是共同成长,而不是一方的隐忍与付出。 1.被压抑的情绪終会产生更深的伤害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特别想发脾气。 但网上会有这样的观念,我们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因为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即使对孩子有脾气,我们也总是倾向于忍耐。 但奇怪的是,脾气总是越来越大。刚开始可能是一件小事,到最后就失控了。 永远平和,面带微笑,永远有耐心,不急不躁,你身边有这样的妈妈吗? 反正我从来没看到过。 面对孩子,我们会开心也会难过,会流泪也会生气,会暴躁也会委屈。 这样有情绪的父母,才是最真实的样子。 我们不可能忽视情绪的存在,你越强忍,孩子只会更害怕。 事实上,忍而不发,常常会产生一种“牺牲感”。 这种牺牲暗含着“我都已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必须要听话”的逻辑,也就是说这种牺牲背后,藏着期待。 所以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父母就会产生更大的愤怒。 这种愤怒在牺牲感中不断积累,就像摇晃的汽水,它摇晃得愈久,阀门也愈容易冲破,而当阀门打开,更大的愤怒也喷涌而出,淹没自己也淹没孩子。 试想,脸在发怒,口却不言,孩子难免迷惑不解:妈妈究竟怎么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在《爸爸在哪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陈小春不满因为Jasper一直玩喇叭,但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他总是一脸阴沉,只是敦促Jasper走得更快。 Jasper察觉了爸爸的不爽,但又不明白他在哪里激怒了他的父亲。于是,他一直追问父亲:“你怎么了?你能不生气了吗?” 2.我们有权发怒,不必感到内疚和愧疚 有的时候,很多父母也许会感到两难: 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一味地压抑,也会伤害孩子和自己。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情绪本身就是个波动的曲线,有正面,也有负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情绪发展过程。 负面情绪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 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手顿足呢? 所以,当愤怒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件事,是在孩子面前呈现自然的情绪。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疲累,也会生气,也有伤心难过,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状态才会最真实、最自然。 其实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太会表达情绪。 那么应该如何向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呢? 3.表达感受的正确姿势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代替“你-信息”,来表达感受。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 “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 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感受:“我觉得不快。”“我觉得烦躁。” 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没办法缓解情绪,我们也可以用更强烈的话来表示我们的恼怒: “我生气。”“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我气得要死。” 有时,只要我们把我们的感受讲出来,便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光表示“情绪”,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把发怒的缘由说出来,说出我们心中的反应: 因为你把鞋子、袜子丢了一地,搞得家里很乱(原因),让我很生气,气得要命(心中反应)。 因为你欺负弟弟(原因),所以我心里气得发狂(心中反应),简直到达沸点。我不准你伤害弟弟。 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当我们平静下来时,也要记得重新和孩子联结。 让孩子明白,我虽然对你的行为生气,但是我的爱不会因为生气而减少。 而当我们不再害怕自己的怒气,能够坦然的正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能够坦诚地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个准许自己发怒的母亲,才有可能准许儿子有同样的情绪; 一个认可自己悲伤情绪的父亲,才更可能坐下来细细聆听女儿的悲伤。 也唯有如此,我们和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在我们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慢慢实现。 愿对你们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