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心理学:社交软件里的一人千面,是好事还是坏事?1
发表时间:2021-01-05 15:12作者:心师心理学 心师心理学:社交软件里的一人千面,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好友不断是文艺、森系的的代名词。她发的照片永远离不开蓝天、咖啡和泛了黄的旧书,妆容自然恬淡,一副岁月静好的容貌。 直到我不当心看到了她的微博,才发现这姑娘也是易燃易爆炸,还挺敢说的,喜欢小鲜肉,也有混迹夜店的自拍,尖利的眼线深化鬓角。 我饶有兴趣的翻看她的微博,居然还发掘到了她的抖音视频,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让我们一同学猫叫...”一霎时我都有些恍惚,这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她? 以前我们想理解一个人,就会把他社交软件的动态都翻一遍后心里差不多就有数了。 但如今这可能曾经成了一个悖论,由于对方在不同的社交软件有不同的生活作风和习气,即便你翻遍了对方一切的动态和音讯,理解的也不过是其想对外展现的那一面而已。 如今很多社交软件都有自己的标签,朋友圈是面具生活,展示的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一面,微博是八卦生活,抖音则是犯二生活。 人们在不同的社交软件中自然流利的切换着不同的性格形式。于是我们慢慢活成戏精,一人千面。 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很多场所都需求我们改动自己来迎合这个社会环境。 特别在社交场所中,我们展现出来的一面也是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是契合社会主流的,是合群的,以此从人际关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社会意理学把这种行为叫做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管理和控制他们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心理学家戈夫曼将印象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阐明: 他以为社会交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在社会互动中, 每个人都极力维护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别人能对自己做出高兴的评价。 但是为了树立、维护自己的人设,我们又要消耗宏大的精神来伪装与内心完整不同的自己,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且可能会感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开端质疑这样的交往方式能否真的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有人觉得这几乎就是人性虚伪的一面,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做作的行为。 但,当你做出这种评价的时候,你处于的又是社会环境中的哪一个角色呢? 我们能够评价不同社会气氛下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不过,我们或许也是这众多扮演中的一员,想要真正从这个大环境中别离开来,除非你远离人群,远离这个社会关系。 所以,硕珍的,我们很难就从某一个双方面评价这件事情。 之前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但是在各个社交软件上看了那么多想法之后,心师慢慢觉得到,只是有想法自身真的没有太大价值,送外卖的冷库小哥顺嘴说的一个冷段子也会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胜利还是只属于那些能把想法转变为行动的人。 假如能把刷15秒短视频学习所谓生活技艺的时间用来进行真正深化的学习,可能到后来你就不会再随便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再随着潮流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渐渐的你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方式。 认真想想,我们在社交软件上苦心运营的形象不过是一场虚无,我们做出的假象的确能够让大家的相处愈加高兴。 但是长期沉浸于此可能会让我们迷失自己,不晓得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合适自己的角色。 所以,相比于滤镜、美颜上全套,你也能够尝试让自己回归到最初的容貌,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固然简单、琐碎,可能还有令人遗憾的失误,但是却能沉淀出一个真实、扎实的自我。
文章分类:
心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