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8
发表时间:2021-01-04 13:43作者:心师心连心心理学

心理学效应: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约翰·法伯是一位法国**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很多毛毛虫一同放在花盆的边沿上,并让他们首尾相连绕成一个圈,在花盆不远处有约翰·法伯特意洒下的一些毛毛虫很爱吃的树叶。


心理学效应: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开端时,这些毛毛虫一个跟着一个走,很久很久,他们还是盘绕着这个花盆转来转去,没有一条毛毛虫发现花盆左近有自己喜欢的食物。


一天两天,接着一个星期过去了,毛毛虫们终因饥饿和疲惫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看着它们和不远处的树叶,深深叹息,本来以为它们会厌倦跟随,但不幸的是,那些只顾着低头走路的毛毛虫并不曾抬头看看不远处,因此才一次次地从“救命稻草”面前错过。


毛毛虫效应定义:


约翰·法伯依据实验总结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人们习气性地跟随他人的脚步,一味地沉浸在固定不变的形式中时,很容易无视身边一些愈加有价值的东西。


而这种现象在理想生活中屡见不鲜。


心理学效应: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固守当下通行的见地和观念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却无视了从本身和理想动身,这样是不利于处理问题的。


心理学家将这一心理学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很小的时候就酷爱书法,也曾经临摹过很多大家的书法名作。经过多年苦练,他终于练得一手好字,有的书法字体以至曾经被他模拟到足以以假乱真的水平了,可是他一直不能让人们像赞扬古人一样来赞扬自己,更多的人以为他模拟得虽好,但不是他字写得好。


郑板桥不断以为是自己模拟得还不够好,于是愈加刻苦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因妻子的一句话,郑板桥终于改动了想法。


当他们在纳凉时,郑板桥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字,不知不觉地写到了妻子的大腿上,这时妻子不耐烦地说:


“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你怎样不在自己的身上写,而偏偏写在我身上呢?”


郑板桥当时心里一惊:是啊,我有我的身体,我也应该有我自己的字体呀,为什么总是去模拟他人呢?


从此之后,他便开端在以前临摹的根底上,综合各种不同字体,用自己作画的办法去练字,结果郑板桥终于构成了自己的字体,成为清代有名的书画家。


心理学效应: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这通知我们,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长进,于是在填报高考意愿的时候,常常叫孩子选择最抢手的专业,却不去思考孩子到底擅长的是什么,最后在学习的时候觉得不随手,学得也费劲。


等好不容易毕业了,找到的工作常常与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


可见,选好自己的路,不自觉跟随群众是十分重要的。

客服预约
 
 
0731-8531-1971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