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21
发表时间:2021-01-01 09:44作者:心师心理学

家庭教育: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最近有位家长找到心师,说她的孩子很乖、很听话,教师和同窗也喜欢他。


但在学校中的学习又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比方他上课时总有些出神。一遇到难题,不论怎样教都不会。


教师让孩子们提一些活动想法时,他总是想不出。


以至呈现过这样一个状况:教师想跟他谈谈上课出神的问题,但由于临上课了,所以说“待会再找他”,结果他却乖乖地在教师办公室等了两节课,不断到教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才晓得。


相似这样的状况还有很多,从外表来看:


出神可能是留意力有问题,难题不会做可能是思想拓展不够深,不知变通可能是想象力不够。不断等在办公室可能是他太听话。


但深化剖析就会发现,这个孩子身上的一切问题其实是——不会思考,特别是不会自主性的思考。


这个问题在“乖”孩子身上特别明显,由于“乖”意味着依从、听话,听话就不需求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乖”久了,自然也就失去了思考才能。


所以很多时候,乖孩子是在等他人给他答案或者指导他该做什么,假如没有指令,他就不断“灵巧”地待在那里。


家庭教育: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即便有时候看着在思考,实际上思想并没有张开。


或许家长觉得孩子就是偷懒,这不是问题。


但不怕孩子偷懒,就怕孩子不思考,思想懒散,这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没有好处。


那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


或许有家长说:


“孩子不乖了、有主意了,也就会思考了。”


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压根操作不了——


有主意是会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会思考的缘由。


一味的培育孩子的主意,而没有思考才能,培育出来的只能是无知而任性的熊孩子。


想要改动孩子思考懒散的状况,首先我们要理解两个维度:


**个维度是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有三种:外在信息偏好、内在表征偏好、以及评价偏好。


但每个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方式:


比方视觉、听觉或者觉得。


像案例中的这位孩子,他从外在到内在以及评价都倾向于觉得方式,即偏好操作与指令,所以外在层面,没有指令时,他都不晓得做什么。


内在会表现为他面对很多问题时,常常会头脑一片空白。


在评价层面,他找教师教师不在,我该站多久,接下来怎么办,他一无所知。


第二个维度是孩子的肉体生活,它以维度一为根底的: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家,是经过感受来接纳外界的信息来判别四周的状况,然后指挥身体作出反响。


我们对外界的身体觉得有听觉、皮肤觉、视觉、味觉、嗅觉五种,觉得各通道都畅通,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就越敏锐。


比方你只看到火可能不惧怕,但感受到火快烧到自己的温度,那你就会惧怕了。


案例中的孩子属于偏好操作与指令,没有经过视觉等其他通道承受信息。


所以听到教师“待会找你”的明白指令,他就到办公室等着教师。


家庭教育: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当教师不在没人给他发指令时,他自己也无法想象出“教师不在,我能够先回教室”的画面,只能干等着……


可能正是由于孩子的偏好,需求听到指令才会行动,一开端让家长和教师很省心,觉得他很乖,也就没有留意到他的单一方式形成的问题。


一朝一夕,“听指令”就变成了“懒于思考”了。


另外,由于接纳到的信息太少了,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没有深化的理解,只要成年人给出的学问,自己缺乏学问与技艺,也就愈加依赖成年人的指令了。


所以这样的“乖”孩子,和那些淘气的孩子相比,就显得板滞、缺乏灵气。

客服预约
 
 
0731-8531-1971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