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心理学:导致你抑郁焦虑的元凶是什么?3
发表时间:2020-12-28 14:52作者:心师心理学 心师心理学:导致你抑郁焦虑的元凶是什么? 当他人来跟我咨询心情问题时,我常常会用心情ABC理论来协助他们调理。 什么是ABC理论呢?美国心理学家诶里斯以为: 真正诱发我们心情行为的是你对事情的认知。 这可能不契合很多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不开心、生气都是由于发生了这件事,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人看起来无所谓,有人却似乎不能接受呢? 这就阐明,你的心情不是由事情自身影响的,而是受每个人对这件事的不同认知见地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心情ABC理论中的每个字母都有代表意义: A是指诱发的事情。B是你对诱发事情的认知、见地、感受。C是指产生的心情和行为结果。 其实想法、心情、行为是互相影响的,这就构成了一个认知三角形—— 即“你的错误见地影响了你的心情,而负面的心情又带来消极的行动,这些行动又加深了你的错误见地”,招致你堕入失望的漩涡中。 比方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人不会喜欢你,这种想法让你不断不自信、惧怕与人交往。 于是你总宅在家里,回绝各种社交活动。 在这种行为的影响下,你证明了“没有人喜欢与我相处”的想法,于是更不自信,从而堕入了消极的怪圈中。 所以能够发现,想要改善消极心情、走出怪圈,改动C的结果,关键在于——找出事情背后存在的不合理想法,也就是找到B。 之前我们也剖析过人的不合理信心通常有三种状况:绝对化请求、过于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简单来说:绝对化请求就是“你应该、必需怎样对我”。 过于概括化,就是“你不留意卫生,所以你的人品也不行”。 糟糕至极,就是“一次考试失败,就想到以后没有好的将来了”。 其实除了这三种错误认知,你可能还会堕入以下的误区中: 第一种非黑即白 比方,你与异性接触,由于对方其中一点没有到达你的请求,你就以为对方不合适相处。 或者发现某个人身上存在什么缺陷,就判定他不是个好人。 这样的信心让你很难与别人树立密切关系。 第二种心理滤除 就是只看到生活中不好的事情,疏忽那些自己具有的、他人对自己好的方面。久而久之,容易不断堕入不满仇恨中。 第三种关于他人的夸奖会自我贬低 比方,对方夸你单纯心爱,你的想法是“他肯定觉得我不漂亮,没有什么优点,只能这样说我了”。 第四种习气将不好的结果归结到自己身上 这样的状况就像是,考试的标题比拟难,自己考得分数没有往常高,就责怪自己笨、学习不认真等。 当然,认知的误区还有其他的状况。 假如你不断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心,就会让你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堕入认知-心情的怪圈中。 即便没有发生这件事,也会有其他的事让你抑郁、焦虑,由于你的错误认知不断存在。 发觉自己心情背后存在的错误想法,就是摆脱心情打扰的第一步。 接下来你就能够试着转变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改动一点点,时间久了,你就能看到自己心态的变化。
文章分类:
心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