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父母焦虑真相:你平庸简单,凭什么要求孩子未来足够优秀?323
发表时间:2020-12-17 14:36作者:心师心理学 前段时间,孟非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个图,直观显示了中国当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预估变化。 从幼儿园的天才智商要改变世界,到大学毕业后只求顺利工作,结婚生子。 “目前,你在哪个阶段?” 对此,有网友在下面评论: 「哈哈哈,这也太真实了,我现在只想要孩子能考上高中」「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父母最后都成了俊杰」 随后,这张图被各大平台转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讨论:家长是否能接受自己家孩子的平庸? 其实,每个父母可能都会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地过一生,但是,总免不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眼见那些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你却开始焦虑了。 你实际上不愿意接受的是,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也许会降低。你真的能接受孩子长大后开心健康地在工地搬砖吗? 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资质平庸,在希望孩子变优秀的路上倍感焦虑。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累到身心俱疲,孩子更是不堪重负。 我不得不说,我活得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老师对我的失望,同学“开玩笑”般的语语,为你们我早已绝望。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屡屡被爆出的小学生跳楼事件,不禁让我们深深思考: 才这么小,孩子就背负沉重的压力,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1.情感上疏离的父母不论期待高低对孩子都是伤害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孩子让父母焦虑,而是父母自身的焦虑转嫁到了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来。 曾经,我就遇到过一位母亲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可以看出她内在对孩子的高期待和深深的焦虑感和无助感—— “我怎么接受孩子万一考不上好大学的结果,怎么相信不读书也有好出路的话语?我怎么劝自己内心强大?现实是残酷的,生活不易,怎样淡定?又怎样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相信孩子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似乎这个问题中更关键的是如何解决母亲自身的焦虑感的问题,然后才是想知道怎样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我在接下来的回复中对她说—— “你似乎给孩子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你希望他做到你理想的样子,而且你试图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当你给他安排了一种理想的道路的时候,你就限制了他的人生。 即使孩子在父母的“监视型教育”下慢慢长大,孩子也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成功。 最终,情感忽视会给孩子种下隐秘的祸根。 孩子会认为,父母并不那么在乎自己,在乎的只是自己有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 如果父母在乎孩子,就会去关心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上进和竞争。 最终,当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既无法通过学业成绩获得优越感,又缺少感知爱的能力,即使再成功,又能如何? 迷惘、失落、委屈、痛苦,将伴随孩子一生。 2.别着急否定孩子也渴望得到认可 我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的学者,他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宽容、疼爱。 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每次他去开家长会,老师就找到他说孩子的种种不是,回到家后,他的太太问起他,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孩子? 他就说:“没有,都是表扬,非常好。” 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对他孩子说:“以后开家长会,不许你爸来了,他不但不好好教育你,反而还纵容你,这样你以后会有麻烦的。” 后来他太太知道了也抱怨他:“你还大学教授呢,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 然后他就对孩子说:“这下糟糕了,你看学校不欢迎我们,妈妈也批评我们,我们一起努力一下吧,争取能够考好一点。” 孩子也十分争气,在不久后的语文考试中考了96分的好成绩,他也因此很“得意”。 那个时候他孩子正面临着“小升初”的考试,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好,他为此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他就带着孩子到郊县的中学去,他自己也到那边去教书。 有一次他还对我说:“孩子还那么小,我干吗要那么着急呢?如果他还没找到自己的优势项目,我就让他多试一试,失败一次再试一次,失败一次再试一次,他总会找到自己的优势的。”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溺爱孩子的反面典型。 但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标准的好爸爸。他也自称自己是“爱女主义者”。 我想,他的女儿学业不一定非常出色,但是一定会生活得非常轻松快乐,无论何时,她想到自己的父亲,都会觉得温暖而甜蜜。 3.放下你的高期待 回归爱孩子本身 我想,这个话题引发讨论的背后,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说孩子未来的成功取决于父母的期待高低,而是正确理性地看待孩子现阶段的自身水平,然后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首先,我们要客观看待孩子将来的成功。 其实就算是智力普通、资质平庸、机遇一般的人,只要稍微努力一下,也可以过上稳定的生活。 但如果你对孩子成功的定义是实现社会阶级跃迁、走上人生巅峰,那还是算了吧。这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得要好运气。 其次,别让你的焦虑影响了孩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焦虑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来自我们本身,而是来自于比较。 这种焦虑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自卑。 会拿自己和别人比的人,多半也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而父母的焦虑和自卑,只能给孩子负面的反馈。 最后,别花太多心思在如何提高孩子上,先提高自己。 先提高自己,你才能去要求孩子。 孩子的学习态度,人格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环境。如果我们父母本身都并不上进、努力,又怎么要求孩子未来能出人头地呢? 别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父母本身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最后,献给所有正在用心教育孩子的你们,别太担心和焦虑,你需要做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给予充足的爱和信任,你终将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文章分类:
心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