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心理学:熊孩子怎么教育?三招教你搞定他!5
发表时间:2020-12-16 10:32作者:心师心理学 心师心理学:熊孩子怎么教育?三招教你搞定他! 孩子们的寒假生活马上开端了,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出游,去公共场所的频率就变高了。但对不少粑粑麻麻来说,带孩子去餐厅、逛商场、看电影,都是很有应战的事情。万一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真的很头疼。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三招,帮你轻松处理。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规则认识,长大了就自然懂规矩、懂礼貌了。但实际上,美国杜克大学一项研讨标明,3岁的孩子曾经能够明白承诺和协作的意义,能够开展出协作肉体了。 所以,3岁的孩子能够开端教他们不要熊了,由于这时他们曾经不完整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社会认识和规则认识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步开展出两种社会规则认识:一种是“社会礼节”,比方礼貌、协作、团队肉体,这些社会化技艺。但还有一种,是同情心、爱、了解感等等,是基于对别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怀。 要晓得,人类是群体动物,天生自带亲社会属性。很多研讨标明,儿童天生就有同情心和团体认识,这些并不完整是父母指导或者后天教育的产物。 所以,孩子不是天生的“熊”孩子,他们的大脑早被装置了“好”孩子的预设安装,只是孩子的成长需求时间,各项才能的成熟是有时间限定的。孩子的明智脑和心情脑没有成熟,一定会有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不要等待他永远是小天使。 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到2岁半才开端削弱,直到孩子8岁,他才干真正内化礼貌和规则的重要性。所以,必然会有些时候,孩子在公共场所表现得有点“熊”。 如何应对“熊孩子”?设定希冀,提示行为 有的家长对付熊孩子,要么是长篇大论说教,要么是暴力镇压孩子的行为:“你再不听话我抽你了!” 但这样普通都没什么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帮孩子把笼统的教条转化成具象的行动。责备或打骂孩子,并不能协助他认识到规则的意义,你真正需求做的,是指导他的详细行为,才干培育出孩子在将来几年中的规则认识。 所以,你能够在去公共场所之前,就打好预防针,给孩子设定明白的希冀,不时地提示他“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还要用温和的提示强化行为,通知他“该怎样做”。 比方去餐厅之前,就分明地跟孩子解释一下,给一些大约的框架性的指导:“我们今晚要跟奶奶一同吃饭,你能够好好享用吃饭,但今晚不是去玩的,所以你不能乱跑或说话太大声,由于会干扰其别人。他们跟你一样,是来享用吃饭的,可不希望被他人打搅哦。” 还有像其他详细的礼貌,比方,“你能够选择菜单上各种好吃的,但要记住,点完菜跟效劳员说‘谢谢’。”或者“饭店里人多,假如你要跟生疏人说话,要先说‘你好’。要人帮助要说‘请’。不当心碰到他人了,不能不理不睬,要说‘对不起’。” 当孩子表现得好,也要记得褒扬,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褒扬不能简单地说“你好棒”,而要细致地称誉他的特定行为。所以,不要说“你在餐厅表现得真好!”而要说,“在餐厅吃晚餐时,你好好留在座位上,没吵闹,筷子也用得很好,做得真好!” 在公共场所不要修正行为,直接分开 假如孩子曾经在公共场所开端“熊”起来了,该怎么办呢?不要急着矫正孩子的行为,分开就好。 也就是说,孩子表现不好了,不要立即大呼小叫,或者当众打骂孩子。假如你立即吼他,或者长篇大论经验他,他是听不进去的,他只会觉得为难以至愤恨,接下来的局面很可能会愈加难以拾掇。 所以假如发现孩子的公众行为不好,**的举措就是带着他分开,而不是跟他在饭店、街道、商店以至电影院继续抵触。在原地发脾气或当场惩罚孩子,都对他不好,也只会让你愈加心烦和生气。 这个时候,分开才是真的尊重这个公共环境下的其别人。不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你跟孩子自身就很难平心静气地沟通。带孩子分开,既给了孩子一个经验,“你假如胡闹,不能再继续吃饭或者逛街了”。也给了你们俩宁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再渐渐地教育孩子才会有效。 早培育,从点滴根底做起 关于孩子的社会规则认识,要早培育,从点滴根底做起,这个才是真正治标的办法。 比方想要孩子在公共场所表现好,常常意味着要孩子坐着不动,但这其实是违背孩子天性的。大多数孩子天生爱动,想让他们坚持安静原本就不容易。那怎样能让他们学会静坐呢? 平常吃晚饭的时候,就让孩子练习静坐。其实2岁的孩子能坐5分钟,就曾经是一项严重成就了。所以你也要确保你的目的合理:假如一开端就让孩子屁股不离板凳,坐十五分钟,是十分艰难的。你可能需求设置递增的目的,能够在餐桌上放一个特地的定时器,一开端是五分钟,孩子习气之后,又加两分钟,一步步锻炼上来。 关于小宝宝,培育规则认识能够从礼貌用语开端,言语是行为的窗口。孩子会启齿说几个字的时候,就能够教他“谢谢”了,这是父母教会孩子懂礼貌的**站。孩子2岁了,会跟亲人挥手的时候,应该也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可别小看这些词,这曾经在为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铺路了。 孩子关于规则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认识规则后,他们需求运用规则、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构成规则认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矩,是需求你在这几年内,不时地反复并提示孩子的。假如孩子听你的“命令”听烦了,也能够换个轻松的口吻,比方“是哪个小家伙方才说话声音这么大啊?” 最重要的,是言传大于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典范。你的孩子不断在看着你,想要你的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能做“熊”大人。 很多成人自己的社会规则认识也不强,比方出门吃饭会留意餐桌礼仪,在家就很随意。要孩子吃饭不说话,自己却随意侃大山。要孩子跟他人打招呼、说再见,自己在家里却不会跟家人亲切问候和辞别。 这其实是在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混合的信息。孩子的认知自身还不成熟,分不清不同场所这些细微的规则的变通,当然就无法内化规则的意义了。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熊孩子讲了也不听”,可能是大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就不晓得该怎么办了。 所以,孩子学习规则的早期,要给他一个明晰的规则界定,大准绳就是坚持分歧性。假如想让你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谢谢”,那你平常遇到效劳员,也要说“谢谢”。你在家里和外面,要尽量坚持分歧的礼仪规矩,需求家人帮助,你也要会说:“请帮我一下。”假如孩子习气了听四周的人讲礼貌,那他也会自然习得礼貌用语。
文章分类:
心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