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沟通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10
发表时间:2020-12-15 16:18 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与孩子的意见产生分歧。 我们总喜欢以比孩子懂得多,社会经验更丰富的姿态来说服孩子,希望能够避免孩子走跟我们一样的弯路。 所以,孩子只能在雄辩和逻辑中败下阵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会感觉自己很委屈。 所以,与孩子争辩并说服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被强迫的感觉。 在与孩子争辩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容易否定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自信,容易紧张。 长期压抑多了,这样的孩子会天天开心吗? 压抑积累到一个点就容易爆发、易怒、容易狂躁、发脾气等。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不要试图说服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喜欢说服孩子,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出一大堆理由,试图说服孩子去做。 晓晓偏瘦偏矮,食量一直比较小,而且越大越不爱喝牛奶。 妈妈买的一件奶粉马上要到保质期了,有时妈妈一着急就劝说晓晓喝牛奶,理由是: “你现在偏矮,喝牛奶能帮助你长高。” “这一箱子牛奶还不喝完的话就会变质了”等等…… 刚劝两句,晓晓便盯着妈妈说:“妈妈,你要强迫我喝牛奶吗?” 其实,我们越是试图说服孩子,孩子就越是抗拒,如果我们对待孩子自由宽松,尊重孩子的决定,那么孩子反而愿意顺从。 这是孩子的共性,孩子不喜欢被说服,他们认为我们父母的说服就是试图“强迫”,他们不喜欢被强迫,所以他们抗拒。 好比你越想拉住孩子往左边走,孩子就越想挣脱往右边走。 你拉的力越大,孩子想挣脱的力就越大。 再回到晓晓喝牛奶这件事上,如果妈妈改变方式,早上起来是先问晓晓:“宝贝,今天要不要喝牛奶?” 晓晓一般会说“不喝”,妈妈便说“好,下次想喝的时候再喝吧”。 妈妈不去劝说她喝牛奶,晓晓反而不排斥牛奶,虽然仍然不是很喜欢喝,但也不抗拒,偶尔会自己提出来想喝牛奶。 2.与孩子沟通用商量的语气 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件有益于孩子的事的时候,往往会劝说孩子去做,但往往越劝孩子越没有兴趣。 如果我们觉得某事很好,想让孩子去做,比较妥当的方法是用商量的语气问问孩子“要不要做某事?”,如果孩子拒绝便不要劝说。 譬如妈妈想要孩子学钢琴,可以用商量的语气问问孩子“你要不要试一下?”如果孩子不愿意就应该马上停止劝说他。 他今天不感兴趣不代表今后也不感兴趣,或许今后的某个时机他会对这个感兴趣的,而如果我们天天无休止的劝说让孩子学钢琴,可能他今后再也不愿意提及钢琴。 再譬如,你觉得一本图画书很好,希望孩子能看看,你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下,“这本书不错哦,要不要看看?如果孩子拒绝,就不要继续劝说了,或许今后孩子会对这本书感兴趣,那时再看也不迟。 3.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虽然老套,但每次看到都不免让人心生感触。 一位妈妈问她五岁的女儿:“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女儿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想象一下,如果您是那位妈妈,听到孩子这样回答,您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按照常理推想一下,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例子,大多数妈妈是不是都会表现的很失望,甚至批评孩子太自私,然后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应该学“孔融让梨”,学会分享,要孝顺等等。 而故事中的这位妈妈本来也想对孩子训斥一番,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妈妈摸摸女儿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女儿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在这一瞬间,妈妈的眼里充满了感动的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妈妈庆幸,因为她对女儿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女儿的爱。 我们也为孩子庆幸,她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妈妈给了她把话说完的机会。 我们教育孩子难免会带有很多主观色彩,随意会给孩子的某些言行贴上自己认为的标签,很有可能会误解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莫大的委屈。 明明和妹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赶中,明明不小心把妹妹撞倒了,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妈妈看到了,妈妈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妹妹道歉!” 明明连忙解释: “我是不小心的!”妈妈作扬手要打的姿势说到:“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妈妈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妈妈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 教育孩子时,最忌缺乏耐心,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因此,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与孩子争论对错,我们应该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 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没有耐心倾听就妄下定论了呢?教育孩子我们不妨三思而后行。 |